體壇精英閃耀奧運舞台充分展現香港的「我做得到」精神

隨著奧運會落下帷幕、殘疾人奧運會即將上演,看到中國香港運動員在奧運會創出超卓成就,令我頗有所想所感。我們見證了江旻憓、張家朗、何詩蓓及其他本地體壇精英,把香港的「我做得到」及「全力爭勝」精神發揮到極致。

他們的成就正好提醒了我們,體育運動有著改變生命的力量。正因如此,馬會慈善信託基金以體育運動作為它的重點策略範疇之一,單單是於過去十年間便向體育運動發展方面捐出了超過46.5億港元。

馬會長年以來一直大力支持精英運動員,早於1982年便與政府共同成立香港體育學院(「體院」)的前身銀禧體育中心。時至今日,我們向體院捐款累計超過7.54億港元,在建設體院的基礎設施以外,更透過「香港賽馬會精英運動員基金」支援運動員的培訓、教育及事業發展。我們近年再度與政府合作,共同斥資3億港元成立「運動科研資助計劃」,並設立「賽馬會優秀運動員獎勵計劃」,向表現傑出的運動員提供現金獎勵。

我也要強調馬會長久以來對馬術運動的支持,不但透過轄下公眾騎術學校推動馬術運動發展,更推出「香港馬術精英計劃」培育精英馬術運動員。單是去年,公眾騎術學校的使用人次合共高達51,000人,而「香港馬術精英計劃」則為55名資深、青少年及兒童騎手提供支援。多名資深騎手作為中國香港馬術隊成員更取得了重大成就,包括在去年的杭州亞運會上勇奪兩面獎牌。

我們早年為了北京2008年奧運會及殘疾人奧運會,撥款12億港元在香港興建馬房及馬術比賽場地,是我們歷來最大額的撥款之一。馬會同時負責場地設計與興建,並透過馬醫院、賽事化驗所及其他設施提供支援,充分展現了香港最好的一面,更獲北京奧組委正式授予「北京2008年奧運會馬術比賽重要貢獻機構」的榮譽。

馬會對精英運動的貢獻,一方面令我們深感自豪,而在另一方面,我們也同樣重視推動「全民運動」。透過「賽馬會好動城市計劃」等項目,以及與眾多本地體育總會及非政府機構的合作,我們專注在社區鼓勵及啟發全港市民建立更具活力、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為了促進殘疾或特殊需要人士的身心健康及加強他們與社會的聯繫,過去十年馬會已向專為他們而設的體育項目撥捐逾3.85億港元。單是今年,我們已承諾批出額外9,815萬港元,未來三年可直接惠及約12,000人。

事實上,香港的體育基建設施大部分均由馬會資助興建。在現時全港44個公眾游泳池當中,大部分最初在馬會提供全部或部分資金的支持下興建,包括維多利亞公園舊泳池、葵盛游泳池及沙田賽馬會游泳池。維多利亞公園舊泳池於1957年啟用,是香港的首個公眾游泳設施;葵盛游泳池是新界區內首個公眾游泳池;沙田賽馬會游泳池則由馬會資助興建,以紀念沙田馬場於1978年開幕。

此外,賽馬會滘西洲公眾高爾夫球場是全港唯一公眾高爾夫球場,惠及眾多高爾夫球愛好者,自1990代中以來場上已進行了逾380萬場比賽;而於2017年在慈善信託基金的資助下推出學校外展活動以來,更是已有超過15,000名學生曾在該球場學習高爾夫球及體驗箇中樂趣。

香港大球場重建成為嶄新的體育場館,也得到了馬會高達8.5億港元的資助。自1994年重開後,香港大球場於30年來一直是國際七人欖球賽及主要足球賽事的標誌性舉行場地。

馬會為支持香港足球發展,對足球基建及相關社區項目兩方面均有提供資助,包括提供7,450萬港元用於設立賽馬會傑志中心,以及撥款2.21億港元建立賽馬會香港足球總會足球訓練中心。後者不但是中國香港足球代表隊的主要訓練場地,也為馬會所支持的社區足球項目提供了重要場地。

賽馬會香港足球總會足球發展計劃自2015年推出以來,在基層發展、青少年、教練、裁判、女性足球及五人足球等多方面已讓超過15萬名人士受惠。

剛於上星期,我們舉行了另一項旗艦活動「賽馬會青少年足球精英匯」(「精英匯」)。這項每年一度的活動是我們與曼聯非常成功的合作夥伴關係的其中部分。自2012年以來,馬會一直是曼聯在香港的社區足球合作夥伴,專注透過創新及專業的計劃,在學校以至社區層面上促進青少年發展,啟發青年人追求卓越表現及發揮潛能。

「精英匯」的活動之一,是曼聯十六歲以下青年隊聯同中國香港青少年球員在「同交誼、同體驗及同進步」的主題下進行聯合操練及多項文化活動,包括作為焦點活動,曼聯十六歲以下青年隊在旺角大球場上演兩場比賽,先於上週五與超級青年聯賽選手隊對賽,再於上週日與中國香港十六歲以下代表隊進行比賽,合共吸引了超過9,000名觀眾到場欣賞兩場賽事。

本會透過獨特的綜合營運模式,致力鼓勵所有人更積極投入體育運動。我們看到奧運的中國香港運動員充分展現了香港的「我做得到」精神,也會因此大受鼓舞,不論是作為觀眾或親身做運動也好,更踴躍參與體育運動,最好當然既做觀眾也做運動。


回應
分享至Twitter 分享至Blogger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本文
本篇發表於 Uncategorized。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